不,我並不是要寫楊丞琳唱的那首《曖昧》。
不,我也不是要寫誰跟誰之間的什麼八卦。
我想寫的是語言的曖昧,或者說語言所傳達的意義的「可變性」。
朋友說,她剛到歐洲某國留學的時候,聽的半懂,但不太會說。有一次房東找她講事情,她只會說「si」,大概就是中文的「是」的意思。不管房東說什麼,聽不聽的懂,都用「si」回答,只是每次用的語氣都不一樣,肯定的時候就是「si !」,疑問的時候就是「si ?」,驚訝或者不同意的時候就是「si !?」,總共用了十幾種「si」。房東跟她講了半天,似乎也被她的舉動逗到了,笑笑著達成了共識。
我想說的「可變性」有點接近語氣對字彙的影響,不過更深入一點,就是「評價」對話語的影響。語氣(表情)對語言的影響是公開的,可見的。雖然每個人的感受能力、理解能力不同。但是基本上這些語氣、表情都是語言的一部份,算是「沒有說出口的副詞」。
「評價」就不是這樣了,評價是我們對於說話的人的成見、或者說「定見」。譬如,拙劣政客的語言聽在老練選民耳朵裡,通常是打個一折,甚至更低,當作過耳清風也是可能的。
政客有政客的評價,商人有商人的評價,朋友有朋友的評價,親人有親人的評價。評價並不是永遠一成不變。人對他人的成見雖然根深蒂固,但也有改變的可能。因為評價出於理性,成見是評價的通俗版,當然也有一部份來自理性。
最難改變的,應該是那種純粹出於情感的,本能形成的成見吧!
A. S. Byatt 在《迷情書蹤》這本小說的最後 ,藉女主角之口,說了段意義深長的話,確切的文字我不記得了,不過大意是「我討厭被當作“所有物“的感覺」。這句話裡的「所有物」的意思很微妙,就我的理解,指的是被別人當作「可以擁有的物品」而不是一個有獨立想法的一個人。或者是「一個可以被任意支配的順從的人」而不是「一個能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獨立個體」。
感受到自己被別人當作「所有物」實在是很差的經驗,第一就是不被尊重,被當作玩物。第二是被當作笨蛋,可以被各種手段所操縱影響。簡單說就是「你以為你誰?當我白癡啊?」的感覺。
嗯~ 我承認,最近有這種感覺。這感覺很熟悉了,從小到大的經驗不知多少。小時候只覺得「哼~ 少耍我,你心裡想什麼我早知道」,還頗得意。年紀稍長之後遇到,只覺得「Oh~ Shit Happen, again!!」,有種避之唯恐不及的厭惡。到了最近,已經快變成資深國民的年紀了,遇到這種事已經能默默地忍住,笑笑地繼續下去。
但心中因此而生的成見,卻還是存在著呀!